使用 patch 命令打补丁, -p1 标识忽略第一级目录。 在串口上使用 q 命令,推出菜单界面,然后 print 可以打印出环境变量。想要返回菜单,只要输入 menu 即可。输入 ? 打印出可选命令。输入多条命令,可以使用分号隔开。输入 help 是各个命令的 usage 短帮助信息,输入 help print 这样指定命令,就会出现 help 长帮助信息。使用 set 命令修改环境变量,使用 save 保存环境变量,使用 reset 复位。boot 命令可以启动内核。 make 最后打印出来的信息是可以看到 ld 的具体命令,里面包含了链接地址,这个就是 sdram 中的位置。 start.s 汇编文件里面包含了启动汇编。 增加 uboot 命令,只需要在源文件中增加 类似于 do_bootm 这样的函数 和 U_BOOT_CMD 这样的宏,然后修改相应文件夹下的 makefile,增加对应的 obj 即可。然后 make,实在不行就 make disclean, make xxx_config, make。 linux 分区: boot, env, kernel, root ,具体分区在源码里面写死。MTDPARTS_DEFAULT 这个地方定义的,包含在单板头文件里面。使用命令 mtd 可以看到当前分区情况。do_bootm 是用来启动内核的, jffs2 这种格式不要求对齐,其他格式可能需要各种对齐。

flash 上存在的内核是 uImage,这个是由头部和真正的内核两部分组成。in_load 加载地址, in_ep 入口地址。加载地址是 u-boot 需要把真正的内核移动到那个地址。普通 bootm 的时候,可能把 uImage 放到 0x30007FC0,然后前面64字节是头部,真正的内核在 0x30008000 这个位置,如果 in_load 也是这个地址,那么 u-boot 就可以省略移动内核这个步骤,否则还需要把内核移动到 in_load 的地址。真正的启动命令 do_bootm_linux, 里面的 theKernel 就等于 in_ep 入口地址,然后从这个地址开始执行内核。

u-boot 需要把一些参数给 内核,这些参数放在一些约定好的地址,然后从这些地址按照指定的格式读取,可能是 0x30000100 地址。通过 setup_start_tag(bd) 这样的方式设定,最后一个是 setup_end_tag(bd)。bd->bi_arch_number 机器地址。

  1. ram 初始化: 在 start.S 中, bl cpu_init_crit 这句,在 tq2440 中是直接调用,在韦东山里面是通过和 TEXT_BASE 进行比较,如果从 RAM 中运行就不进行 初始化。

  2. uboot 第一阶段初始化主要在 start.S 里面,主要是芯片本身初始化。第二阶段初始化是从 lib_arm/board.c 里面的 start_armboot 开始的,里面有一个 for 循环,通过函数指针调用函数,存储这些指针的结构体 gd 在 SDRAM 中的 128 字节的 CPU_GBL_DATA_SIZE 里面,相应的函数实现在 board/EmbedSky/EmbedSky.c 里面。

  3. 在 start_armboot 函数中,韦东山代码增加了一个判断,从调试器加载时,相应的处理。if (PreLoadedONRAM)

  4. command.c command.h 中有 u_boot_cmd 这个段相关的变量,最后通过 链接文件,链接到一起。然后函数执行的时候,遍历段中所有的结构体的命令,相等的就执行相应的函数。

  5. 增加 uboot 命令,可以仿照 dobootm 命令来制作自己的命令,需要提供 函数 do 和 通过宏定义来实现的结构体变量 U_BOOT_CMD。还有别忘了相应的头文件。

  6. uboot 的 清除编译过程文件是 make distclean,配置命令 make EmbedSky_config,编译是 make。

  7. uboot 读出内核,通过 nand read.jffs2 0x30007FC0 kernel 来从 nand 中的 kernel 分区里面读出内核。nand 中的 kernel 分区是在 include/configs/EmbedSky.h 中定义的,通过宏定义 MTDPARTS_DEFAULT 来定义具体的各个分区。也可以通过 uboot 的命令行模式中输入 mtd 命令来查看当前 uboot 的 分区信息。 分区的名字只是个标识不重要,主要的是分区的开始偏移地址和分区大小。

  8. 命令 nand read.jffs2 不需要页对齐,可以长度是任意的,其他的 read 命令需要对齐。

  9. uboot 的内核镜像是 uImage,由头部和真正的内核组成,头部中的 ih_load 是加载地址,ih_ep 是入口地址,uboot 通过读取头部数据,把内核放到加载地址,然后跳转到入口地址执行。

  10. 编译时链接地址 0x30007FC0,这个地址加上 64 字节的 uImage 头部内容,结果就是 0x30008000,这个就是真正的内核加载地址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因为地址能够匹配上,那么 cmd_bootm.c 中 ntohl(hdr->ih_load) == addr 成立,就不会移动内核,否则通过 memmove 函数在调用把内核移动到加载地址处,这样能够加快启动速度。

  11. do_bootm_linux 来启动内核。

  12. uboot 通过设置启动参数的方法告诉内核一些必要的参数,然后跳转到入口地址,真正的开始启动内核。

  13. ih_ep 中包含函数指针,把这个函数指针交给 theKernel,然后调用 theKernel 来启动内核。

  14. uboot 在 0x30001000 按照一定的格式存放内核参数,然后由内核来读取这些参数。 在 cmd_bootm.c 中使用 setup_start_tag(bd),setup_memory_tags(bd), setup_end_tag(bd) 这种格式来存放 tag 参数。

  15. uboot 中 armlinux.c 里面 memory_tags 里面关于 sdram 开始地址和大小,是在 board 文件中的 dram_init()中 通过 gd->bd->bi_dram[0].start, .size 来赋值的。

  16. commandline_tas() 中的 参数 commandline 来源于 getenv 中的 “bootargs",这个可以在 uboot 运行起来会直接 print 查看,也可以查看源码。root= 是根文件系统位置,init= 这个是第一个应用程序,console= 这个是信息打印的窗口。

  17. theKernel(0, bd->bi_arch_number, bd->bi_boot_parms), 第三个参数是从 0x30001000 开始的 start_tag 开始的一连串的 parms。bi_arch_number 这个是机器ID,在 board 文件里面通过 gd->bd->bi_arch_number 来定义,arch_number 不同的电路板是不一样的数值。uboot 把 arch_number 交给内核,内核检查是否支持这个 arch_number 的PCBA。如果支持,系统控制权就交给内核,后面就没有 uboot 的事情了。

  18. 在 uboot 命令行下,输入 boot,就可以通过 bootcmd 和 bootarg 两个参数来启动内核。

标签: boot

添加新评论